R-GZ-05 李宅
概況
設計人 :周己立
建成時間:二〇一四年
建築面積:三百八十六平方米
工程地點:廣州花都
一位年輕的媽咪找到了我,訴求簡單直接,她的女兒希望要一個類似﹁魏宅﹂一樣的小木屋出現在新家裡。
不同的場地當然不可能產生同一樣的空間規劃,講究的還是因地制宜。不過這個專案令我有機緣探討另外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因人而異﹂。
在古代,建造梁棟架構稱之為﹁大木作﹂,而門窗、隔斷等木工稱之為﹁小木作﹂。同為新廣州人的屋主夫婦來自安徽和四川,我的想法是在具體的木製品設計裡加入傳統的工藝去匹配這個身份背後的DNA。當然這個想法和專業上的描述是事後總結出來的,因為他們距離入住的時間非常有限。
我到過江南,但並無長期生活的經驗。不過這並不會成為表達若干江南風韻的障礙。從木構件的形式
來講,能做到尊重﹁大同﹂,講究﹁小異﹂即可。所以這個項目有幾個特色都與傳統相關,分別是客廳上部開敞的木板條隔牆,玄關的矮屏風,以及主臥的木隔斷式樣的書架。簡而言之,用大木作的語言去做小木作。要﹁透﹂、要﹁漏﹂、但不作﹁廋﹂,這可是嶺南的地頭呢。不過這樣還不能完全跟現代生活所需的功能逐一貼合,因此填充餘下空間的功能性角色要歸功於定制的板式傢俱。
採用模數制進行板式傢俱設計是我一直在應用的範疇。有幾個明顯的好處,其一,便於協調存放物件的尺寸進行收納統籌;其二,便於進行模組組合-重組以及進行部件替換;其三,控制成本。作為可以獨立成章的傢俱設計系統,我想介紹這些已經足夠了。但這個方式嚴格區別於後來出現在市面上的﹁全屋傢俱定制﹂,我認為讀者們有足夠的判別能力。
親子主題依舊進行,不過,在這個足夠大的空間裡可以考慮兩位小主人的獨立空間了,所以除了榻榻米空間,一個小型的﹁圖書館﹂,一個利用走道作為兒童繪畫陳列的﹁畫廊﹂就誕生啦。
需要記錄一下的是,從這個項目開始,我們的家居項目基本沒有讓電視機這種設備出現在客廳空間了,想來這是二〇一四年至今的事了。